临床上比较常用的“节气灸”除应季应用以外,还有一种是遵循“冬病夏治,夏病冬治”的反季节的防治思路。比如夏季“三伏”天进行艾炷灸,贴敷肺俞、大椎等穴,防治冬季易发的哮喘、“慢支”等病。这是因为按阴阳四时消长规律,人体阳气在春夏季多旺,秋冬季多敛。久病易伤阳,冬季之时,本不旺之阳受自然界影响更加虚衰,在此季节阴阳明显失衡,故疾病纷纷在冬季加重或诱发。若反季节在夏季利用“节气灸”防治,则机体可顺应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与激励,并最大限度利用夏季自然界与机体相对阳气充盛之时顺势而治,达到温元阳、化宿疾、平衡阴阳消除病根的目的。因此临床上许多在冬季加重或诱发的慢性疾病,如果能提前在夏季治疗,往往可获特效。
“节气灸”常选配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腧穴,比如关元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大椎等。一般根据疾病性质及患者体质的阴阳寒热倾向,分别选择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等自然界阴阳变化明显的时候施用,艾灸多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灸。一般而言,“节气灸”只要使用得当,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防治效果。
在常用的“节气灸”中,冬至前后的“关元灸”应用频率较高。许多人在冬至前后施用关元灸预防中风、感冒等多种疾病并达到助阳保健延衰强壮的目的。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,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,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。关元穴又名丹田,具有培肾固本,调气回阳,灸之可使元气充足,虚损可复,故能祛虚劳百损,壮一身之气,为历代强壮保健的主穴。《景岳全书》说:“虚能受热,所以补必兼温。”冬至的关元灸恰好满足了“补必兼温”的特点,可达到温壮元阳,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强身抗病能力的目的。此外,春分的曲池“节气灸”预防眼病;秋分的足三里“节气灸”强壮脾胃、预防胃肠病等,都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的“节气灸”方法。
现在临床与民间依然延用的在三伏天或三九天艾炷灸、穴位贴敷肺俞及大椎防治冬季易发的哮喘等肺病,实际上它是依据《灵枢?病传》“病先发于肺,……冬日入,夏日出。” 而设的冬夏治疗的一个原则。根据四时五行五脏的关系,冬季日入应在申酉时,此乃金气主时亢极之时,夏之日出在寅时,寅时乃木旺之刻,肺属金,冬日入,金气亢极而病增,夏日出,夏本金气不支,寅时木旺而金气尤衰则病增,所以冬夏是肺病高法季节,也是防治肺病关键时刻。再比如,临床上许多慢性疾病都易在冬季加重或诱发,其它季节状如常人,而提前在夏季治疗往往可获殊效。这是因为按阴阳四时消长规律,人体阳气在春夏季多旺,冬季多敛,人体久病本易伤阳,冬季之时,本不旺之阳更加明显,在此季节阴阳明显失衡,故疾病纷纷在冬季加重或诱发。若反季节在夏季利用“节气灸”防治,则机体可顺应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与激励,并最大限度利用夏季自然界与机体相对阳气充盛之时顺势而治,达到消除病根的目的。当然“节气灸”还可配合不同腧穴的选用,达到穴与法相配的最优效果。比如许多人喜欢在冬至前后施用关元灸以期达到预防中风、感冒及助阳保健延衰强壮的目的。这又是根据“冬至一阳生”的原则而设的方法。自冬至之日开始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,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生之气,应用关元灸来强壮元阳。关元穴又名丹田,是任脉的代表穴,为一身元气之所在,男子藏精,女子主月水,又为肝、脾、肾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,冲脉、督脉、任脉均出于胞中,又称一源三歧。具有培肾固本,调气回阳,灸之可使元气充足,虚损可复,故能主虚劳百损,壮一身之气,为历代强壮保健的主穴。《景岳全书》有:“虚能受热,所以补必兼温。” 顺从自然界的阳生之气在关元穴的艾灸恰好满足了“补必兼温”的特点,可达到温壮元阳,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的作用。所以关元穴是 “节气灸”选用频率最高的穴位。此外,春分的曲池“节气灸”预防眼病;秋分的足三里“节气灸”强壮脾胃、预防胃肠病等都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“节气灸”方法。